新聞動态 / About
行業動态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态 > 行業動态

改革開放40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增長4.5倍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發布時間:2018/12/21 9:39:54     點擊率: 90

        改革開放40年來,房地産業從無到有,并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别是自1998年的住房市場化改革以來,房地産行業的發展真正駛入快車道,更在2003年首次明确了房地産業國民經濟的支柱地位。

  40年來,城鎮居民居住環境極大改善,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6.7平方米增加到36.9平方米,增長了4.5倍。對經濟支撐作用愈發明顯,2017年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超過7%、商品房銷售額超過13萬億元,拉動了上下遊數十個行業。對财政收入貢獻越來越大,2017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達到5.2萬億元,在全國性基金收入總額中的比重達到85.3%。

  另一方面,房地産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尤其是不斷攀升的房價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隐憂,始終擾動着大衆敏感的神經。僅近20年,全國商品房平均價格上漲接近3倍,而京、滬兩地房價上漲均近6倍,深圳更是上漲近7倍。

  正因此,調控始終伴随着房地産業的發展。特别是去年以來,“房住不炒”的定位以及相關稅收制度改革的推進,引領房地産行業健康、平穩發展的長效機制的輪廓逐漸清晰。

  解決住房短缺住房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1977年恢複高考,特别是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布改革開放,大批知識青年開始返城,城鎮人口急劇增加,随之而來的是住房的嚴重短缺。

  1978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轉原國家建委《關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設的報告》提出,“居住條件十分惡劣,廣大群衆迫切要求改造”。“城市住房問題,現在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明确提出要“加快住宅建設”,到1985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積要達到5平方米。

  有效增加住宅供應,解決城市住房短缺成為當務之急。而住房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1980年4月,鄧小平同志在《關于建築業和住宅問題的談話》中提到,“房子是可以賣的”。

  随後,中央正式出台規定:“準許私人建房、私人買賣、準許私人擁有自己的住宅”。

  1981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房屋建設開發公司正式成立,擔負推進房屋建設的社會化和商品化試點的使命。

  1984年,中央明确“推行住宅商品化”思路,商品房登上曆史舞台。

  1988年1月,“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召開,即首次“房改”,明确“變住房實物分配為貨币分配”,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列入中央和地方改革計劃。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明确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随後,大衆創業積極性高漲,房企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僅北京從事房地産業的企業就從1991年的3700家暴增到1992年底的17000家。

  數據顯示,1949年到1977年底,全國城鎮累計新建住宅建築面積4.93億平方米,而僅2017年,住宅新開工面積就達到28億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也從1978年的6.7平方米,上升到2017年的36.9平方米,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取消福利分房促房地産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長期實行福利分房的住房制度。城鎮住房主要由國家投資建設,建好的住房主要通過職工所在的單位,按照工齡、職務、學曆等打分排隊進行分配。對于分配後的住房,隻收取象征性的、近乎無償使用的低租金。

  1998年4月,央行以“特急件”方式将《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發往各商業銀行,正式宣布執行貸款期限最長可達20年、貸款額度最高可達房價的70%。5月,央行出台《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倡導貸款買房。

  同年7月,國務院正式明确“1998年下半年開始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币化”。同時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适用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全面推行和不斷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

  至此,國務院正式宣布福利分房時代結束、住宅商品化時代開啟,商品房投資和銷售均出現快速增長勢頭。

  2003年,房地産行業再次迎來“高光時刻”。當年8月,國務院發文指出,“以住宅為主的房地産市場不斷發展,對拉動經濟增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房地産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

  支柱産業地位的确立,使房地産業步入發展快車道。

  自1998年起,房地産開發投資持續保持了17年的兩位數增長;2003年增速突破30%,達到30.3%;2010年達到了33.2%的高位。商品房銷售面積也從2000年的1.86億平方米,上升到2017年的16.94億平方米;同期商品房銷售額則從0.39萬億元上升到13.37萬億元,分别上漲8倍、33倍。

  房價過快上漲加快建立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在房地産市場化進程中,土地市場也在悄然改革。

  2002年5月,國土資源部簽發11号令《招标拍賣挂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叫停了沿用多年的土地協議出讓方式,規定自7月1日起,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各類經營性用地的使用權,必須以招标、拍賣或者挂牌方式進行公開交易。這就是後來廣為熟知的“招拍挂”。随之而來的,是土地出讓金的快速上漲。

  2009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4239.7億元,2010年增長104%達到29109.9億元,2017年增長38%至51780億元,而今年僅前11個月就已達到53362億元,同比增長28.9%。

  盡管房地産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但房價的過快上漲也受到争議。

  1998年全國商品房銷售均價2063元/平方米,到了2017年銷售均價上漲到7892元/平方米,漲了近3倍。

  與房價過快上漲相伴相随的,是調控政策的不斷出台。

  2005年3月17日,央行宣布将現行住房貸款優惠利率回歸到同期貸款利率水平;3月26日,國務院下發《關于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提出八項措施要求各地采取措施抑制房價過快上漲;4月28日,國務院又出台《加強房地産市場引導和調控的八條措施》,明确享受優惠政策的普通商品房的标準,規定自2005年6月1日其兩年内轉讓商品房要征收營業稅,并禁止炒地和期房轉讓;5月9日,《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發布,從調整供應、調控需求、整頓規範市場秩序三方面入手,穩定房價。

  這也是進入本世紀後,房地産市場首次全國性大範圍調控。

  銀根的全面緊縮、樓市的全面整頓,受到爆炒的海南、廣西北海、廣東惠州等地的樓市,泡沫瞬間破滅。

  自2016年9月30日北京開啟樓市調控以來,以“限購”“限價”“限貸”“限售”“限商”為特點的新一輪樓市調控席卷全國。

  201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2017年2月,中央首次提出“研究房地産長效機制和基礎性制度安排”;同年10月,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2017年5月,廣州、深圳等19個城市成為首批租賃住房試點城市……

  各類調控措施雖然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但随着“租購同權”推行,以及上海、重慶自2011年起試點征收房産稅積累了經驗,長效機制輪廓逐漸厘清,可以看出中央對解決好房地産市場問題,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信心和決心。




版權所有 © 2015 龍騰地産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明騰-西部商務網
地址:四川省成都高新區天府大道中段530号B座13樓 電話:028-60119811 郵編:scltjt@163.com